
小儿推拿肚子痛(小儿推拿肚子痛要警惕)
小儿推拿调理脾胃常用手法:单掌摩腹和单掌抖腹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揉按脾俞50-1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功效:揉脾俞能健脾和胃,助运化,消水湿。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摩腹 定位:腹部。推拿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为推阴阳。用掌或四肢摩,称摩腹。
腹部;手法:用右手中间三指顺时针按揉该穴3分钟;作用: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摩腹法可以通过健脾助运,达到培补元气的作用。按揉足三里 300次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前缘一横指处。
手法:捏脊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拇指在前,采用拿、提、捏、放的顺序,左右交替,呈波浪状前进。捏时,拇指向前,与食指轻扣,用食指指间关节轻轻贴皮肤,拇指轻提皮肤。捏的力度应根据孩子的皮肤松紧和体型调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3:外劳宫(健脾止泻)
当孩子因为肚子受凉或消化不良出现肚子疼或腹泻时,家长可以采取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推拿外劳宫穴来缓解症状。这个穴位位于手背,具体来说是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之间,与内劳宫相对应。使用这种方法时,建议揉按外劳宫穴15-20分钟,以达到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效果。
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上述补泻原则的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小儿泄泻的推拿按摩治疗 伤食泻 症状表现为泄泻前有伤食病史,大便量多且气味酸臭,常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伴随口臭、腹胀等症状。治疗原则为健脾消食、调腑止泻。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用清法。
止泻穴位置:前正中线,脐下5寸。小儿推拿 (1)揉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运内八卦,点揉天枢,掐十指节。用于伤食泄泻。(2)分阴阳,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龟尾,运土入水。用于风寒泄泻。(3)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运水入土。用于湿热泻。
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寒湿泻证见大便稀薄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苔薄白或白腻,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多为寒湿泻。治则健脾化湿,温中止泻。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加推三关,揉外劳宫。
宝宝肚子疼简单的按摩的方法有哪些
1、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操作:用拇指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推50~100次。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第二步:摩腹5分钟 位置: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2、当宝宝出现肚子疼、不消化时,家长应以肚脐为中心,轻轻摩擦宝宝的腹部,采用从左向右的旋转摩擦方式。通常完成10次按摩后,应休息5分钟,再重复10次,如此循环3个来回。这样的按摩方式能加速胃肠血液循环,增强肠蠕动,从而促进消化、减轻疼痛。
3、缺钙性腹痛 宝宝缺钙也会引起腹痛,这种情况多伴随多汗、脾气暴躁、睡眠不安稳等表现。只需多吃鸡蛋、牛肉、海产品、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片,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与利用。
4、孩子肚子疼、不消化的时候,家长给宝宝揉肚子应该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摩擦腹部,并且从左向右旋转摩擦,一般按摩10次之后,需要休息5分钟,而后再按摩10次,如此反复进行3个来回。给宝宝揉肚子可以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增加肠蠕动,进而起到促进消化、缓解疼痛的作用。
小儿呕吐怎么推拿?小儿呕吐推拿手法
1、此外,家长可将食指与中指置于孩子肚脐周围,顺时针轻柔按摩,约100次;再用两拇指从肚脐眼中间向外推,重复100次。在腿部足三里穴位,用拇指轻揉约100次。这些推拿手法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呕吐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呕吐原因多样且复杂。
2、宝宝呕吐推拿手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横纹推向板门:操作手法:从宝宝的腕横纹桡侧推向大鱼际。作用:有助于缓解宝宝呕吐的症状。推天柱骨:操作手法:从宝宝颈后发际正中线开始,沿着这条线推向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也就是宝宝低头时颈部最高点的下方。
3、推拿处方: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推天柱骨。小儿伤食吐推拿方解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胃和胃以助运化;揉板门,运内八卦,分腹阴阳以宽胸理气,消食导滞;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以降逆止呕。
【芳香小儿推拿穴位.腹阴阳】
1、芳香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其中一条就小儿推拿可以调整阴阳,《黄帝内经》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好,生病就是阴阳失调,今天我教大家一个常见的穴位:腹阴阳。腹阴阳 【位置】 在腹部,位于两肋弓下缘处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2、积滞小儿推拿的手法主要有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揉足三里、分推腹阴阳。揉板门即在掌面大鱼际按揉;揉中脘穴在脐上四寸按揉;揉天枢穴在脐旁两寸按揉;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三寸,为常见的保健穴位,宝宝积食时可以进行按揉;分推腹阴阳即从上至下,从中脘到肚脐,从中间往两侧分推。
3、小儿推拿治腹胀的手法多种多样,其原理是通过体表经络穴位的作用,通行气血,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肠胃,从而改善和调整胃肠功能。具体来说,揉肩井穴可以疏通周身气血;内关、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足三里则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这些穴位共同作用下,能够理脾胃、调气血,有效减轻腹胀及止痛。
4、小儿推拿治腹胀的手法 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经络穴位,达到通行气血,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肠胃,改善和调整胃肠功能。本推拿部位及手法机理为:揉肩井穴宜通周身气血;内关、公孙穴为八脉交会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诸穴合用理脾胃、调气血,达到减轻腹胀及止痛作用。
5、【腹阴阳】[别名] 腹。[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6、别名元儿、上气海、元见。膻中穴位于胸部中心,在两乳头连线的中心处。《黄帝内经》中提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说膻中穴是心包经的令官,如果出现胸闷、心郁的情况,按摩膻中穴这个穴位就可以驱散心中的郁闷之气,让心情变得愉悦。
积食肚子涨疼如何按摩
首先,可采用顺摩腹的方式。在宝宝的腹部涂抹适量的按摩油后,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宝宝的腹部。对于较小的宝宝,力度需轻柔;而稍大一点的宝宝,则可采用稍具渗透力的揉腹方式。每次操作约100次,持续约5分钟。
取穴方法: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在凹陷的上方隆起的肌肉顶端即是血海穴。按摩此穴可补血养肝。 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是大肠的募穴,能促进肠道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委中穴: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顺摩腹。妈妈们可以给宝宝的腹部涂抹上按摩油,采用顺时针的方式顺摩宝宝的腹部,对于较小的宝宝,一定要轻力。对于稍大一点的宝宝,可以采用有一定渗透力的揉腹的方式。每次顺时针操作100次即可,大约5分钟。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大肠蠕动,使大便顺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运动,促进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