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面具心理咨询? 人格面具分析师?
人格面具的处理和重建治疗心理障碍
1、人格面具技术是著名心理学家黄国胜创建人格面具心理咨询的人格面具心理咨询,作为一门专业实用的心理学技术,得到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和专业心理学人士的认可。
2、然而人格面具一旦形成,永远不会消失,所谓消失或消灭提示就是压抑,压抑的面具迟早会冲到前台,导致心理障碍的发作,或者当事人的行为,所以压抑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是接纳和整合。
3、针对面具压抑的治疗手段,通常先采用整合的面具技术,然后通过面具重建技术构建出适应社会的人格面具。 ①面具整合 面具整合的第一阶段是面具之间互相认识。 互相认识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人格面具心理咨询了解自己的盲点并逐渐缩小盲点。当然,亲人和朋友之间真实的反馈也能达到认识自己人格面具的效果。
人格面具心理咨询的基本流程
1、咨询师如果还站在来访者身边的人那边,帮他们说话,认为来访者有问题,来访者就会把咨询师升级为一号攻击对象。 如果来访者使用怠慢者面具,咨询师可以使用陪伴者面具。 识别来访者的人格面具不是一蹴而就的,来访者的人格面具在咨询过程中也是会变化的,所以咨询师要时刻进行观察,随时调整自己的人格面具。
2、第一步是识别被压抑的面具。如果病人正在发作,那么,当下的面具就是被压抑的面具。如果病人已经暂时恢复正常,那就通过病史回顾,找出被压抑的面具。如果没有发作,只是干扰,则把干扰面具揪出来。 第二步,释放面具的能量。
3、给面具命名,是人格面具心理咨询的第一步。一个面具,只有被命名了,才能作进一步的处理。观想,也叫“内观”,就是“看”自己的面具。具体做法是:闭上眼睛,放松自己,然后邀请面具出场。渐渐地,脑中就会出现一些“形象”,仔细分辨他们,把他们一一识别出来。
4、很nice的来访者往往具有讨好型人格(人格面具的一种),咨访关系要突破表面上的和谐,咨询师要多些好奇、敏感、思考,不要只听故事,不要脑补,不要照单全收来访者说的话,因为这些话很可能是经过掩饰后的一种防御呈现。
《隐藏的人格》作者:黄国胜
《隐藏的人格》是国际人格面具研究院院长黄国盛二十年实践咨询经验分享,本书揭秘人格分裂、强迫症、矛盾型依恋、癔症、焦虑症、完美主义人格等20种人格障碍,是首部全方位解读心理学大师荣格人格面具理论的著作。
在黄国胜的《隐藏的人格》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反向认同”的概念。意思是说他表面是反对父亲的,是不认同他的,但是背后却隐藏着“认同”。就是先认同,形成一个跟父亲一样的坏人面具,同时又塑造了一个与之相反的好人面具。这个结果就是,他一面痛恨着某种行为,一面做着这种行为。
心理小课堂:人格面具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人格面具,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但面具要多,而且能够友好合作,和睦相处。但是,面具多了,难免会发生冲突,导致心理障碍。
黑暗时期荣格开始自我对话,发展积极想象的技术,形成分析心理学,即集体潜意识、人格面具、情结等核心概念。 荣格的绘画技术极好,出版了《黑书》和《红书》。他的精神能量的概念,和情结周围聚集着能量,启发了后来的海灵格家庭排列系统的出现。荣格是精神分析大师中对神秘学兴趣最高、宇宙观最宏大的一位。
我们这里所说的阴暗面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阴影自我”(shadow self),由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提出。他的理论以“集体无意识”为基础,也就是每个人都有的特质,阴影自我就是其一,是我们精神中的一种动物本能。我们不自觉地隐藏这一面,与我们的人格面具(我们想要向他人展示的一面)刚好相对。
这些感受几乎将我们压垮,但我们似乎不愿意也并不知道怎样停下来,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理世界。 我们都受过伤,但我们生活在一个习惯自我否定的环境中,所以我们并不愿承认自己正带着伤痛;相反, 那个受伤的自我被一副人格面具包裹了起来。